易混知识点、易错点考前冲刺100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
1.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主要方式
①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主要方式:收取地租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3.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标志;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
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重重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4.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1)唯物史观的内容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直接动力
④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
(2)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
①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因而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
②也就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
空想社会主义的利与弊(空想社会主义有实践但没实现)
(1)优点:①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②设想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2)弊端:①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②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社会变革正确正确途径
5.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从理论、运动到制度、实践的飞跃:十月革命
从一国到多国的飞跃:二战后
6.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①相同: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前途:社会主义社会;所属世界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7. 改革和开放的时间历程梳理
1. 改革的时间历程
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十二届三中全会)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
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 对外开放的进程(把握时间和事件地位对应)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8.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党的八大的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
(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伟大飞跃②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2)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标志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③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党的八大的意义:①规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改革开放的意义: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9.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②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第三次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
①第一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②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0. (1)邓、三、科、习的主题和意义;
① 邓小平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意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③科学发展观
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意义: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11. (1)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
①伟大梦想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②伟大斗争强调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困难、风险、矛盾。
③伟大工程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起决定作用)
④伟大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
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自我革命:是党的建设、自我革命、从严治党
关系:党的自我革命是引领社会革命的强大动力,社会革命根本目的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2. 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远大理想:共产主义
13. (1)十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
①十个明确地位: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 和“四梁八柱 ②十四个坚持地:“路线图”和“方法论”
(2)金钥匙和活得灵魂;
金钥匙: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总布局和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
(4)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
党的基本路线(核心是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济与社会》模块
1. 物质资料生产、公有制、非公有制、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
①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国有企业地位:国有经济的最主要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吗
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二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受到法律保护。
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公有制+非公有制
不是所有的股份制都是混合所有制。没有公有制参与的,不是混合所有制
4. 三权分置:
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土地承包权归农民 土地经营权归经营者
5. 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非公有
6.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①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供求、竞争)
②看得见的手:政府(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和分配政策等经济政策和计划
行政手段: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性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7. 不能调、不让调、不完全让调;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公共物品不能调,枪支弹药不让调,教育医疗不完全调
自发性(伤害消费者):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盲目性(危害企业):不能掌握所有信息,一哄而上性
滞后性(危害企业):价格传递到生产不及时,事后调节
8.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 |
制定者 | 国务院财政部 |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 |
关键词 | 财政收入——税率、税收 财政支出——国债、补贴等 | 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 |
积极 | 减税降费,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 降低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
9. (1)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①按劳分配:公有制+劳动
公有制内的工资、奖金、津贴(公有制内福利性分配不是)
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益(流转经营土地不是按劳分配)
②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的劳动和各种所有制中的技术、土地、资本、管理、技术、知识要素。(会拉大收入差距)
(2)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主体是企业(工资);按劳和按要素分配收入属于初次分配
再分配主体是政府(再分配调节机制: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第三次分配:慈善公益
(3)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①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②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股票、债券投资等(动产和不动产)
③经营性收入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④转移性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4)两个同步
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GDP)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10. (1)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
地位 | 对象 | 内容 | |
社会保险 | 社会保障的核心 | 全体公民 |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
社会救助 | 最后一道防线 | 无法维护最低生活保障的公民 | 最低生活保障 |
社会福利 | 最高层次的社保 | 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和其他社会成员 | 会化服务、实物供给、福利津贴 |
社会优抚 | 特殊社会保障 | 现役军人复员军人及军烈属 | 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
其它 | 企业年金、社区服务 |
(2)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个人养老金)
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和社会福利性质,目的是保障成员的基本生活,由国家经办,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分摊,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
商业保险是资源的市场行为,目的是追求利润,由保险公司经营,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满足被保险人较高层次的保险追求。
《政治与法治》模块
1. 领导方式:
①政治领导侧重在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②思想领导侧重统一思想,马列毛邓三科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组织领导侧重党组织内部对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以及推荐党的优秀人才担任国家机关干部
2. 执政方式:(1949新中国成立开始执政)
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规律、实践、与时俱进
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为人民,靠人民
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基本方式)
3.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强调党通过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人民让国家变得更好
党的建设:强调通过党的自我革命,从严治党让党建设的更好
①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②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4. 党、党员、党组织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肌体细胞
党没有特殊利益,党员有自身的合法利益
5. 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为什么人的问题
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
6.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我国民主特点)
最广泛:权利广泛、主体广泛
最真实:有根本政治保证、有制度和法律、物质保障、有多种实现方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最管用:结果有效,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与西方做对比
7. 人大、人大代表、公民权利
① 大: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立法权:关于法律的立、改、废、 决定权: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未做)
任免权: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 监督权: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监督宪法和法律
②人大代表
审议权、表决权和提案权、质询权
③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基础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
8.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①政治协商一般是在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中以会议形式(协商会、座谈会、专题会议)开展
②参政议政贯穿整个从决策协商到决策实行的全过程以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
③民主监督在决策实施中或后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协商式监督
9. 基层政权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党支部;
基层政权组织:乡镇人大和政府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和居委会
自治组织形式和治理模式谁能创新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不可创新,只有村委会和居委会
治理模式可以创新
10.
(1)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不包括民族乡)
并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居住的的地方
(2)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已形成)
民族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
①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1. (1)法的政治职能、法的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维护阶级统治,解决敌我矛盾(刑法)
社会职能:管理社会秩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民法)
(2)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
①程序公正:司法的程序要公正。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
②结果公正: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③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
12. 立法机关、常设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审判机关、司法机关
①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家立法权)和地方人大(地方立法权)
全国人大的职能部门是专门委员会
②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③行政机关:政府 ④审判机关:人民法院 ⑤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⑥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⑦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
⑧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权不一定就是立法机关)
党、政协、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
13. 协商民主和民主协商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民主协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
14. (1)党纪与国法:党纪严于国法,国法高于党纪
(2)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 ②依法执政的主体是党 ③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
(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①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受理 ②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受理
15. 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机制
完备的法律体系:立法。理论和制度层面 法律实施机制:执法、执法、守法。实践层面
《哲学与文化》模块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何者为本原(划分唯物和唯心), 有无同一性(划分可知和不可知)
2. (1)①朴素唯物主义: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元素、机器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列毛邓三科习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我、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客观:神、上帝、理念、道、绝对精神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坚持了实践的观点(来源实践,经实践检验)
革命性: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目的:做事之前有计划、方案
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能动创造性:不仅能推断过去,而且能语词未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不是意识去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
5. (1)同一性与斗争性
①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③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注意:斗争性与同一性不能相互转换。
(2)普遍性与特殊性
①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关系: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
6. 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区别
①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务中,怎么做的问题。抓重点、关键、突破口
②主要方面是在一个矛盾中,怎么认识、看待、和评价的问题。评价一个事物的性质有好有坏
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7.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
②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
③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3)真理和谬误
①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②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但不能相互包含
8.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①客观物质性:强调主体、手段、对象客观
②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
③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是指不存在纯粹的孤立的实践活动,历史性是指实践水平不断发展
④直接现实性:将头脑中的观念转变为现实的存在
9.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① 来源:从无到有,唯一来源,不是唯一途径 ②动力:从有到优,认识深化
③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证明某种理论正确 ④目的:运用到实际生活,有现实意义
10.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区别
①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 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分配关系。【所以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
A.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B.制度:上层建筑中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不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调整的是生产关系,属经济基础。
C.组织: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
D.设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权机关等
【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变革生产关系】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改革等;
【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属于变革是上层建筑】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体制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11.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直接动力、主体动力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
③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
12. 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发展
①创造性转化: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②创新型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13.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①文化事业:博物馆、图书馆等政府为主体,强调公益性
②文化产业:游戏、电影等以企业为主体,强调盈利
③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思想道德素养侧重提高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过程
科学文化修养侧重接受具体知识的过程
15. 落后文化与传统文化
①对落后文化的态度:落后文化是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表现出来,要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
②对腐朽文化的态度。 腐朽文化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殖民、邪教、色情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16. 优秀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②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② 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选修1-3易混知识点、易错点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模块
1. 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
①国体:即国家性质,说的是谁掌握政权的问题(资产阶级专政与人民民主专政)
②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说的是如何掌握政权的问题
(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君主立宪制与总统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③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
2. 国家管理形式(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管理形式=政体=政权组织形式:讲的是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
(包括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
国家结构形式: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括单一制和复合制(联邦制和邦联制))
3. 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君主立宪制与总统共和制
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产生方式和及职权范围划分:君主立宪制与总统共和制
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划分: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
①议会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的监督(议会最大,虚位元首)
②总统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独立于议会,只对选民负责,但某些大事可能受到议会的制约(总统有实权,实位元首)
③半总统制: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但不是政府首脑;政府首脑另由内阁总理担任,向议会而不是总统负责
补充:①当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时,政府就得集体辞职,由国家元首指定人员重新组织政府;或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根据选举成果,成立新的政府。
②代议制:选举 ③政府首脑由执政党或者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
4. (1)政党与利益集团;
①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通常以执政为目标,也有的致力于推广某种政治思想;通过参加选举争取执政。(政党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党之分)
②利益集团:有共同利益的社会团体,不以取得政权为目标,影响公共政策,少部分对政策起决定作用,能缓和阶级矛盾,无法调和阶级矛盾。
(2)两党制与多党制
① 两党制:有两党轮流执政 ②多党制:有多党形成执政联盟或者两大阵营,联合执政
5. (1)单一制与复合制-----单一制:中央授权地方;复合制:中央与地方分权
(2)联邦制和邦联制
联邦制: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地方权力是他本身作为政治实体固有的。
邦联制:主权国家
中央政府负责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
地方政府负责各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
6. 国家主权的对内表现和对外表现;
国家主权的对内表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国家主权的对外表现为国家间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
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
①独立权:“自己意志”“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自主决定”等。
②平等权:“国家不分大小享有投票权”“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法律地位平等”
③自卫权:“国防建设”“建筑要塞”“还击入侵”“捍卫主权”等。
④管辖权:“管理本国公民”“保护本国公民”“维护侨民利益”“管理驻外使馆”
7. 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
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缺一不可)
8. ①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②全球和平最突出的问题: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③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9. 区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①传统安全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与冲突、贫困与饥饿,都是对和平与发展构成挑战的传统安全问题。
②非传统安全因素: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对和平与发展也构成严重挑战。
10.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
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11.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
①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②一体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融合。也只是在区域内实现的。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只有欧盟。
③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而经济一体化只是局部区域、局部领域内的状态和进程。
12. (1)生产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
①生产全球化:强调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强调生产的比较优势
②贸易全球化:强调交换领域,包括进口、出口
③金融全球化:投资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投资办厂、海外并购、购买他国的股票债券
(2)①贸易顺差:出口>进口 ②贸易逆差:出口<进口
13. 引进来、走出去与进口、出口
①“引进来”是指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等(引资、引技、引智)。
②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对外投资、海外并购、承揽海外工程等。
③对外贸易主要是商品的进出口。进出口贸易与“引进来”、“走出去”都无关
14. 联合国大会与安理会
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
安理会:保障全球国际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律与生活》模块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也称民事权利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所有权的客体是物;债务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智力成果是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如发明创造、文学作品等;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1. 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
担保物权:抵押和质押(不转移财产的占有)
①抵押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不转移占有,对方取得抵押权。
②质押只能是动产,转移占有,交付为要,对方取得质押权
2. 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①著作权:不需要登记;分为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永久保护,没有期限;发表权只有一次,一但使用,立即消灭
②专利权:要去知识产权局登记,发明专利20年,实用新型10年,外观设计专利15年,均从申请日起算(专利权:以公开换保护、独立实施不构成侵权;商业秘密独立实施不构成侵权)
③商标权:去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登记,有效期是10年,可以申请续展。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也是10年,续展次数不受限制。
3. 要约、要约邀请、新要约、承诺
①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内容具体明确对方可直接回答好,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
②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内容含糊不明确,不具有法律意义。
③新要约:如果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内容,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原要约失效。
④承诺: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完全同意)
4. 合同成立、合同有效、合同无效
合同成立:要约、承诺
合同有效: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
合同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欺诈、胁迫;内容违法
5.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
①侵权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及法定惩罚性赔偿;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无合同)
②违约责任:如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定金罚则、支付违约金等(有合同)
6. 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
①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 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过失)
③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过错推定与无过错责任;
(1)过错推定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遭受人身损害的,推定教育机构具有过错;
动物园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推定动物园具有过错;
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推定其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具有过错;
林木折断致人损害的,推定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具有过错;
(2)无过错责任:
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致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无过错责任;
③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生产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④因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由污染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⑤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无过错责任;
7. 作品的合理使用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①作品的合理使用: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
②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案例:报刊转载和教科书汇编
8. (1)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
①法定继承(又称无遗嘱继承):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称为法定继承,即基于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扶养关系获得继承权。
②遗嘱继承:基于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称为遗嘱继承。遗嘱继承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继承人。
法定继承其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
(2)遗嘱继承与遗赠;
①遗嘱继承只能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指定继承人。
②遗赠: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
(3)遗赠扶养协议与成年意定监护制度
①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②成年意定监护制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成年人用书面方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建议选择与老年人的财产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担任监护人
法律效力:遗赠扶养协议>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9. (1)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
无效婚姻: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未到法定婚龄
可撤销婚姻:因胁迫结婚(在结婚一年内提出);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不如实告知的(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一年内提出)
(2)协议离婚与裁判离婚
①协议离婚:申请离婚登记后三十日届满,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当事人从取得离婚证之时起,解除夫妻关系。
②裁判离婚: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离婚,判决书生效后离婚生效。
10. 夫妻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夫妻共同债务
11. 劳动仲裁与商事仲裁
(1)劳动仲裁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除特定情形外,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不需要事先有协议。
(2)商事仲裁制度
①或裁或审: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
②协议仲裁: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有协议可单方面申请)
③一裁终局: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
12. (1)适用于商事仲裁的情形
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
(2)不适用于仲裁的情形
①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②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13. (1)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①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出资人对经营主体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认缴出资额或认购股份承担有限责任
(2)搭便车与商标权
①“搭便车”行为(也称“混淆行为”)的含义:经营者利用他人已经建立的商业信誉,通过某种假冒或者仿冒手段,使消费者发生误认的混淆行为。
②商标权: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构成侵权
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
③侵犯商标权是一种搭便车行为,但是搭便车行为还包括其他混淆行为
14. (1)起诉与上诉
起诉:权利被侵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诉:对一审判决不服的
(2)二审与再审
二审:对一审判决不服的,对未生效的一审判决在规定期限内上诉。再审:对已生效判决不服
(3)诉讼代理人与辩护人
辩护人是指刑事犯罪的被告、犯罪嫌疑人
(4)应该和可以
应该强调必须,一般指义务和责任;可以是有这个可能,一般指权利
(5)谁主张谁举证与举证责任倒置
民事诉讼强调谁主张谁举证,双方都有责任对自己的主张提出证据
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条件: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
需要记清举证责任倒置的常见的情形:①有关污染环境、破环生态纠纷的民事诉讼②高空坠物伤人纠纷的民事诉讼③饲养动物伤人纠纷的民事诉讼。
《逻辑与思维》模块
1. 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能动性
(1)间接性:由已知推未知 (2)概括性:总结共同本质
(3)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2.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抽象思维:含义: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2)形象思维:含义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3.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①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②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③运用同一律要注意的问题: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因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两可必有一假)
①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②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③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矛盾。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两不可必有一真)
①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②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4. 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① 全同关系。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③交叉关系
(2)不相容关系
① 矛盾关系:A+B=C ②反对关系:A+B<C
5. 属种关系与分解关系
①是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如:“苹果”与“水果”,就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两个概念。(能用“是”造句)
②组成关系指的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树木:树叶。(一年分为春、夏、秋、冬)
6. 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①依据判断是否包括其他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②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③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7. 对称性关系、反对称性关系、非对称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对称性关系:a对b具有某种关系,b对a还具有那种关系
反对称关系:a对b具有某种关系,b对a不再具有那种关系
非对称关系:a对b具有某种关系,b对a在可能具有那种关系、在可能不具有那种关系
8. 联言、选言、假言判断真价值与推理有效式
1.联言判断及推理
①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②逻辑形式:p并且q ③口诀:一假即假,全真才真。
④推理:
合成式: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分解式: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都是真的。
2. 选言判断及推理
①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 ②分类: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1)相容选言判断
①含义: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②逻辑形式:或者p或者q ③口诀: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④推理有效式:否定肯定式
(2) 不相容选言判断
①含义: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②逻辑形式:要么p要么q
③口诀: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
④推理有效式
a.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b.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3.假言判断:
(1)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
②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③真假值:有前必有后 、无后必无前 ④例子: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会湿
⑤充分条件的推理有效式
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①含义: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
②逻辑形式:只有p才q ③真假值: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 ④例子: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
⑤必要条件的推理有效式
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
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效式:
①肯定前件式。 ②肯定后件式。 ③否定前件式。 ④否定后件式
9. 三段论
⑴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会犯“四概念”的错误。
⑵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⑶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⑷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三段论中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
10. 换质推理与换位推理;
(1)换质推理的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2)换位推理的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质”不变,即肯定或否定不变)
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3)周延与不周延
肯定谓项不周延,否定谓项都周延。全称单称主周延,特称主项不周延
11.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必然推理与或然推理
①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必然推理
②不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或然推理
12. 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3.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14. 认识发展的历程: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对整个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思维抽象:对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的认识 思维具体:关于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15. 思维抽象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分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
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环节都可能出现)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6.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含义与特征,分析与综合思维,量变质变的统一,适度原则,辩证否定观,认识发展的历程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条件和特征,联想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超前思维